检索

未来可期!孙颖莎在《人民日报》发文!再谈巴黎奥运会混双比赛

6月23日,国际奥林匹克日,《人民日报》第八版刊发中国乒乓球队运动员孙颖莎的署名文章《人人都是奥林匹克的参与》。文中,她以“装满球盆”的童年记忆为起点,回溯从河北小城到奥运冠军的奋斗历程,并首次公开谈...

6月23日,国际奥林匹克日,《人民日报》第八版刊发中国乒乓球队运动员孙颖莎的署名文章《人人都是奥林匹克的参与》。文中,她以“装满球盆”的童年记忆为起点,回溯从河北小城到奥运冠军的奋斗历程,并首次公开谈及多哈世乒赛卫冕背后的故事。这篇朴实而充满力量的文字,让无数人看见了中国乒乓“小魔王”背后不为人知的坚韧与信仰。


一、装满球盆的初心:3面红旗照亮人生方向

“每次捡球,总想着把球盆再装满些,这样就可以多打几个球。”在文章开篇,孙颖莎将时间拉回2008年北京奥运会。彼时8岁的她尚不知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——更团结”的奥林匹克格言全称,但电视机前张怡宁与王楠的巅峰对决,以及颁奖仪式上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的画面,让一颗名为“冠军”的种子悄然生根。

这份震撼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:

  • “偷懒”变“加练”

    :训练时总嫌球不够,爬桌子找球、向队友要球,甚至因捡球太专注被教练调侃“球盆里藏了金子”;

  • 省队“拼命三娘”

    :每天比队友早起1小时加练发球,下训后独自留在球馆对墙击球至路灯熄灭;

  • 奥运梦想萌芽

    :15岁入选国家队时,她将三面红旗照片贴在宿舍床头,写下“让五星红旗因我升起”。



二、多哈卫冕战:球不落地的“生死7局”

“顶住压力成功卫冕女单冠军后,巴赫主席亲自为我颁奖,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——冠军的重量,是无数次‘球不落地’的坚持换来的。”孙颖莎在文中揭秘了今年多哈世乒赛的惊险一幕:

面对韩国选手的绝地反扑,她在决胜局0-3落后的绝境中连追7分逆转。这场持续68分钟的鏖战,被国际乒联称为“教科书级的心理战”!”

三、奥林匹克新解:从“个人英雄”到“命运共同体”

孙颖莎的思考超越了赛场胜负。她以巴黎奥运会为例,重新诠释奥林匹克精神:

  1. “更团结”的实践

    :混双夺冠后,她组织中日韩选手拍摄“和平之握”照片,被外媒称为“奥林匹克精神的最佳注脚”;

  2. “参与者”的意义

    :在东京奥运失利后,她坦言“输球也是奥运故事的一部分”,鼓励普通人“为健康而跑、为快乐而跳”;

  3. 中国乒乓的担当

    :国乒包揽巴黎五金后,她将金牌挂在恩师李隼脖子上:“这是团队智慧的结晶,没有‘我’只有‘我们’。”

莎莎,未来可期,预祝洛杉矶夺冠!

巴黎奥运乒乓球精彩集锦

观看2025乒乓球直播+回放方式如下:

评论

最新
最热
暂无评论,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!